2025-04-25 10:42:47
文章来源:北京冠领律师事务所
阅读:5
2024年6月的一个傍晚,北京丰台区某街头车流稀疏,行人正卸下工作的疲惫闲适地往家走,一道刺耳的急刹声和撞击声交织着划破祥和的画面行人姜女士被一辆疾驰的电动自行车撞倒在地。这场飞来横祸,不仅让姜女士身体遭受重伤、生活陷入停滞,还因事故责任划分问题,演变为一场长达数月的赔偿拉锯战。
车祸发生时,王先生驾驶电动自行车正低头查看手机,完全没注意到正在过马路的姜女士。撞击导致双方都受了伤,尤其是姜女士骶骨、胸椎骨折,并伴有多处挫伤,需住院治疗。交管部门认定王先生全责,但他过了一段时间却表示拒绝接受,反指姜女士走路时戴耳机、未观察路况,要求双方各承担一半责任。
姜女士虽承认戴耳机,但她认为自己不应该承担那么多责任。双方因责任划分问题陷入了长时间的赔偿僵局。刚经历身心重创的姜女士一度感到无助,于是她在身体好转后,委托到北京冠领律师事务所代理维权。律所指派了律师窦靓承办此案。
冠领律师依据《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和姜女士的叙述了解了案件始末,迅速锁定维权三大关键点责任划分、伤残鉴定、赔偿计算,并据此制定了相应策略。律师调取了事故现场的监控,并向权威机构申请了司法鉴定,鉴定显示姜女士为伤残九级。根据鉴定内容、姜女士的病历材料和收入证明,律师分别计算出姜女士可以主张的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残疾辅助器具费等各项赔偿,随后代理姜女士提起诉讼。
庭审中,王先生坚称姜女士戴耳机存在过错,责任应平分的主张,并表示不认可鉴定报告结论,也不认可赔偿项目,伤残等级和赔偿金额“虚高”,要求重新鉴定。
冠领律师以三招击碎王先生的防线:
第一招:律师当庭出示事发路段监控。画面清晰显示,姜女士虽佩戴耳机,但已行至人行道附近,且步行速度正常。律师援引《道路交通安全法》指出,戴耳机不等于未尽注意义务,且法律未禁止行人戴耳机,是王先生分心驾驶直接导致了事故发生。即使姜女士存在一定过错,也不应承担一半责任。
第二招:律师提交司法鉴定中心的详细报告并强调,鉴定机构具备资质、鉴定程序合法、结论与伤情完全吻合。而王先生既无医学依据,又无证据证明鉴定违规,凭什么否定专业结论?
第三招:律师就赔偿项目打出“证据组合拳”,表明王先生要求重新鉴定缺乏事实与法律依据。针对误工费,律师提供劳动合同、银行流水及完税证明,证明姜女士的收入情况;针对护理费,律师出示护工协议、付款凭证及医嘱,证实住院期间需专业护工及出院后60天居家护理的必要性;针对残疾辅助器具费,律师提交正规医疗器械发票,驳斥王先生“价格虚高”的观点。
法院审理后,支持了冠领律师的观点,认定王先生对损害结果的发生承担95%的责任,王先生要求重新鉴定,不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形,不予准许。2025年3月,法院判决王先生限期赔偿姜女士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残疾赔偿金、残疾辅助器具费等共计42.2万元。
交通事故赔偿案件中,胜败往往就在细节之间。在肇事者以“戴耳机”“鉴定不公”模糊焦点,试图平分责任时,冠领律师通过对证据的细致梳理和对法律条文的精准运用,一一击碎对方的质疑,为受害者争取到了合理的赔偿。
撰稿人:郭滢
审稿人:张冠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