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09 10:37:31
文章来源:北京冠领律师事务所
阅读:75
北京石景山区的一栋楼房墙面斑驳,李志强站在楼前,望着五层那扇熟悉的窗户,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口袋里的借条。七年前,他从未想过,自己会因为一次“仗义”陷入如此困境。
2017年,好友王海涛突然找上门,神情焦灼:“志强哥,我公司资金链快断了,能不能借我210万周转?”李志强手头并不宽裕,但想到多年交情,他咬咬牙,决定将名下唯一的房产过户给共同的朋友陈明宇。陈明宇以“买房”名义将这套房子抵押给某银行,贷款210万元。随后,陈明宇按李志强的指示,将这笔钱全数转给了王海涛。
起初,王海涛分两次归还了100万元,还信誓旦旦承诺余款一年内结清。然而,到了2022年,王海涛的电话再也打不通,人也不知所踪。李志强翻出那张王海涛亲笔写下的借条,上面赫然写着“欠款100万元,2022年4月16日前还清”,可日期已过,承诺成了空谈。更让他心寒的是,陈明宇早已将房产转卖给他人,而贷款银行也表示“贷款已结清,后续纠纷与我行无关”。
李志强走投无路,攥着借条的手微微发抖。他想起王海涛最后一次见面时的敷衍,想起陈明宇闪烁其词的解释,最终决定求助于北京冠领律师事务所。
律师指派在民商事领域深耕多年的资深律师丁福海担任李志强的代理人。听完事情的来龙去脉后,律师眉头紧锁,说道:“这个案子看似简单,实则暗藏风险。”律师迅速抓住案件的两个关键之处:其一,李志强通过陈明宇套取银行贷款转借他人,可能被认定为“无效借贷”;其二,王海涛虽写下借条,但实际还款记录混乱,需要梳理清楚资金的流向。
“您和王海涛的借贷关系在法律上存在瑕疵,”律师直言,“但并非毫无胜算。”律师调取了银行流水,发现王海涛每月定期向陈明宇账户转账,再由贷款银行扣划利息。这些记录虽未直接指向李志强,却间接证明王海涛承认债务。此外,律师注意到,王海涛在2022年签署的《还款计划书》中明确承诺分期还款,并约定“逾期可提前诉讼”这成为突破“无效合同”僵局的关键。
庭审中,律师步步紧逼:他提交了借条原件、转账记录,并申请陈明宇出庭作证。面对贷款银行自称“不知情”的辩解,律师一针见血:“银行放贷时未尽审查义务,放任资金流向非合同用途,但李志强并非职业放贷人,其过错不掩盖王海涛的还款责任。”最终,法院采纳了律师的观点,认定借贷关系虽无效,但王海涛必须返还本金,并承担约定的1.3万元利息。
法院判决王海涛十日内偿还100万元及利息,李志强悬了多年的心终于落地。这场官司不仅为他追回了血汗钱,更揭露了民间借贷的隐形陷阱:通过他人套取银行贷款转借,即便出于善意,也会因合同无效陷入被动;而“借条”与“还款计划”的细节约定,则是维权时的重要抓手。
此案表明,朋友之间借贷时需谨慎行事,不可逾越法律红线。真正的仗义,不是盲目担保,而是用合规的方式守护情谊与财产。毕竟,信任一旦被辜负,破碎的不仅是钱财,更是再难修补的人心。(除冠领律师外,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撰稿人:李晓雯
审稿人:张冠彬